您的位置:首页
>信息动态>健康宣教
洪涝来袭 科学应对能避险
消息来源: 健康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 07- 04 16: 26 阅读次数: 字体:[]


近日,贵州省榕江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当洪水肆虐时,掌握正确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方法,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健康防护室副研究员 杨文静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多指由大雨、暴雨引发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进而毁坏环境及各种设施等现象。严重的洪涝灾害会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涝灾害属于重大、频发、面广的自然灾害。
       危害与风险认知
  洪水的直接危害 汹涌的洪水会冲毁房屋、道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同时,洪水还会破坏农田,引发粮食短缺,导致受灾群众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为健康埋下隐患。
  灾后的卫生隐患 洪水会破坏供水系统,污染饮用水源。公众饮用受污染的水后,易引发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及血吸虫病。洪水退去后,积水和污物为蚊虫、老鼠等病媒生物提供了繁殖温床。蚊虫孳生会增加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老鼠活动则可能引发鼠疫、出血热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灾后公共卫生安全。
  看不见的心理伤害 除了生理健康受损,洪涝灾害还可能给受灾群众带来心理创伤。面对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的残酷现实,许多人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预防与预警响应
  洪涝灾害虽然突发性强,但气象部门通常会提前发布预警。学会识别预警信号,能让我们争取更多逃生时间。我国的暴雨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依次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蓝色预警:预计12小时内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公众需检查房屋排水、避免进入低洼地带,视情况调整户外作业和活动。注意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暴雨次生灾害。
  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应视情况暂停户外作业,远离积水区域及裸露电线、电力设备等带电装置。行驶车辆放慢车速,谨慎前行,避免强行通过下沉式立交桥等易积水区域。
  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或已持续强降雨。减少非必要外出,及时撤离河道、水库、危房、简易工棚、挡土墙等危险区域。
  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这是最高级别预警。非必要不外出,停止所有户外作业和活动,严格服从当地政府统一指挥,做好紧急疏散准备,一旦接到指令,立即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除了关注预警,平时也要做好应急准备,建议每个家庭备一个“防灾应急包”,包括:饮用水(每人每天至少3升,至少储备3天的量)、方便食品(如饼干、罐头等);手电筒、救生哨、充电宝(保持电量充足);急救包(含纱布、消毒液、个人常用药等);重要证件(用防水袋密封)等。
避险逃生与自救互救方法
  ★室内避险方法 当洪水来袭无法撤离时,需迅速关闭门窗并切断电源;若洪水已渗入房间,立即将贵重物品和重要文件转移至衣柜顶部等高处;若水位持续上涨则转移至高层或屋顶。到达安全位置后及时用手电筒、鲜艳衣物或哨子发出求救信号。与此同时,务必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救援信息。
  ★室外逃生技巧 若身处室外,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迅速判断周围环境,寻找地势较高、坚固且不易被洪水冲垮的地方,如山坡、高地、坚固的建筑物等。在逃生过程中,要避免靠近河道、桥梁、涵洞等危险区域。
  如果必须穿越积水区域,要先用木棍、长杆等工具探测水深和水下情况,确认安全后再缓慢通过。注意避开电线杆、变压器、路灯等带电设施,防止触电。行走时,要选择水流较缓、地势较高的路线,避免被洪水冲走。如果水流较急,要尽量抓住固定的物体,如树木、栏杆等,确保自身稳定。驾车遇险时,当水位达到车门三分之一高度就必须立即逃生,破窗逃生应优先选择侧窗,平时随车配备救生锤等应急工具非常必要。
  ★水中自救要点 一旦不慎落入水中,保持冷静是自救的关键。尽量保持头部露出水面,可尝试采用仰漂的姿势,使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不要盲目挣扎,防止消耗大量体力,导致身体下沉。同时,要寻找身边可以漂浮的物体,如木板、塑料瓶、泡沫等,借助这些物体增加浮力,等待救援。
  如果周围有同伴落水,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将长竿、绳索、救生圈等抛给落水者。若没有合适的工具,也可以趴在岸边,伸出手臂或用衣物结成绳索,让落水者抓住,将其拉上岸。但注意自身重心要稳,避免被落水者拉下水。
  ★被困后的求救与等待 被困后,要科学地发出求救信号。除了前面提到的使用鲜艳衣物、哨子等方式外,白天可利用镜子反光或做出国际通用的SOS手势,夜间则用手电筒发出国际通用的SOS求救信号。拨打紧急救援电话(如110等)时,要清晰准确地告知自己的位置、被困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特征,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快速找到并实施救援。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保存体力,合理分配食物和饮用水。尽量减少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要注意保暖,防止因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导致体温过低。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