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为改变医疗资源如此不均的现状,毛泽东发出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让广大农民朋友有医有药,保障农村民众的身体健康,成了当时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诞生的巡回医疗,也成为那个时代医者们的集体记忆。
舟山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医疗下乡、医疗巡回等工作,为广大贫下中农防病治病、送医送药。无数医者竞起奔走,参加到下乡巡回医疗的队伍中,乘着简陋的船艇,深入到乡村、悬水小岛,去到病人最需要的地方,用脚步丈量出医者无私奉献的大爱版图。
跋山涉水的“赤脚医生”
巡回医疗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岁月,每一个人都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舟山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个个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去到乡间海岛、来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成为渔农村里的“赤脚医生”。
20世纪60—70年代,舟山医院组建了多支医疗队,去往各个偏远、医疗资源匮乏的乡村。作为千岛之城,医疗队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便是交通。每次前往嵊泗、虾峙、岱山等岛屿只能依靠轮渡,很多医生都是从外地支援海岛的,一上船没多久就晕船,有的还吐得昏天黑地。即使如此,却没有一个人拒绝巡回医疗的任务。
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从一座海岛到另一座海岛,距离遥远,上岛后往往还要再转车,甚至有些偏僻的目的地只能步行前往。他们在摇晃的船上死死守着从医院背来的医疗包,在晕头转向中磨练出如战士一般钢铁的意志。
洪尧贞回忆起那段时光,感叹道:“有一次我们去的小岛太偏僻了,下了船以后根本找不到车,当时我们医疗队扛着大包小包的医疗用品,走了很多山路,才终于到达目的地。”
巡回医疗开展的过程,就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过程。在这些困难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逃避,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全然投入到“为人民服务”这项伟大的革命事业,真真切切地帮助了一位位患者,留下了一曲曲医者大爱的生命赞歌。
20世纪7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要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舟山医院首当其冲,派遣医护人员下乡到农村防病治病。当时,杨文西是医院里累计下乡次数最多、去的地方最多的医生之一。他说:“在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期间,我们在嵊山等地遇见过很多危重症病人,每次都是整个团队通力合作,真的很感动医院拥有这样一群同心同德、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巡回医疗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事,而是一整个队伍勠力同心奉献,在这个团队里有人负责治疗、有人负责护理、有人负责检验、有人负责宣教,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让生命的曙光照亮舟山群岛的每一个角落。
发生在医疗下乡的“教与检”
在医疗下乡的年代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如同热血沸腾、无私奉献的勇士一般,以满腔热情温暖一个时代。在千山万水间,他们散发着自己的光与热,如火把一样燃烧自己,实现心中的大爱与梦想,他们表现出的敬业和团结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巡回医疗过程中,对基层卫生院进行科普和宣教工作,以及为当地居民进行疾病排查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交通便捷、医疗资源均质化的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当年村民们面临的医疗环境是何等恶劣。当时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全部医疗资源就只有一个小诊所,村民们在这间小诊所看病、拿药,然而那里设备简陋、药品稀缺,只能治疗一些简单疾病,大病患者需要跋山涉水前往大医院治疗,这些沉重的健康成本,往往让大家望而却步,“有点不舒服的地方就忍着,一不小心就酿成了重病、急病”。因此,在开展巡回医疗活动时,医疗队成员都会尽可能带上各类检查和检验用的医疗器械,尽己所能帮渔农村的百姓排忧解难。
原内科主任周振坤说:“当年我们下乡,基本都会把胃镜仪器带到地方卫生院,一方面为病人做检查,一方面教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关于胃镜的操作步骤。”
巡回医疗时,医院的检查和治疗都是公益性质,不收取费用,所以每次胃镜检查的人都大排长龙,往往超过几百人之多,需要两组医务人员同时开展工作才能来得及。
每次下乡,携带设备最多的科室就是检验科。原检验科主任陈惠中回忆起那段时间,很是感慨:“我们那时候下乡,都是挑着扁担,两个框里装满了设备,每次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船。那时农村有很多地方性疾病,例如钩虫病、丝虫病等,我们一天要做好多例检验。”
“有时候我们去的地方太偏了,当地没有设备,我们也带不了那些大型设备,只能先过去采集样本,再坐船到较大一点的岛上,比如嵊泗岛上面的医疗机构去检测。”检验科郑祖纽医生补充道。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之余,舟山医院的医生们还会帮助培训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生,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内科、外科、传染科、妇产科、检验科等科室医务人员均在乡镇卫生院组织开展多次专业培训班。
妇幼保健工作的普及是巡回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经常去各个公社的妇幼保健站讲课,宣传妇幼保健工作,对公社卫生院的助产士进行接生培训等。妇产科医护人员工作繁重,几乎每个人都参与过下乡。原妇产科护士长林玲在怀孕50多天时,依然义无反顾地参加下乡医疗队,为广大渔农村妇女顺利生产提供医疗保障。
每一次下乡巡回医疗,医疗队最少要待上一个月,甚至可能会待上半年。岛上条件大多非常辛苦,医疗队不仅要做医疗卫生工作,还需要帮助当地村民干农活,“夏收夏种,秋收秋种”。
由于条件有限,他们睡的床是稻草铺就或仅有硬邦邦的木板,连屋子的窗户都是漏风的。至于吃饭,大家有时会去到卫生院的员工家里解决,有时就随便在屋子里煮点简单的粥。
时间长了,村民们和医疗队员渐渐熟悉,看着他们在田间地头奔走,为百姓送医送药,淳朴善良的村民经常会把打上来的鱼送到医疗队所在地。医疗队有着和军队一样的纪律,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面对村民送来的鱼,医疗队心存感谢,但还是将鱼退回去。村民们朴实的谢意也成为激励他们持续前行的动力。
巡回医疗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里一段极具鲜明时代烙印的记忆,它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在大海和大山成为阻碍生命通道的年代里,在巡回医疗的日日夜夜里,医务工作者用热血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医者之歌。
“舟医人”担负健康重担,奋战在艰辛的地方,拼搏在困难的岁月,始终以仁爱的医者初心贯彻“生命至上”的伟大使命,让舟山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永远为人民服务的舟医精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