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信息动态>健康宣教
一个经常“心慌”的人,问题可能不只在心脏!5种情况要提高警惕
消息来源: 科普中国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08- 22 16: 41 阅读次数: 字体:[]

相信大家对“心慌”都不陌生,自己或身边的人都经历过。

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里,还是运动后,“心慌”都会突然袭来,让人感到不安。“心慌”,这种感觉仿佛心脏在胸腔里跳动得异常剧烈,甚至能感受到每一次心跳的强烈震动。它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还会引发焦虑和担忧。

那么,“心慌”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出现“心慌”?当“心慌”袭来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什么是“心慌”?

“心慌”又称心悸,是一种让人感到心跳异常的主观体验。你可能会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甚至能够清晰地数出每一次心跳的节奏。通常情况下,心脏跳动是平稳而有规律的,但是某些情况下,心跳会突然加快、变慢、漏拍或是强度变强,让人感到不适和紧张。

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心脏传入神经向大脑传递了连续心跳信息,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右岛叶、扣带皮层、体感运动和体感皮层,处理后通过抑制或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形成了心跳感知。

不过“心慌”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出现在身体健康的人身上,也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征兆。

哪些因素

会让你“心慌”?

导致“心慌”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

1. 3种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慌”,不必过于担心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慌”,往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情绪波动有关。

例如,剧烈运动后,心脏需要加快血液循环来满足身体的需求,心跳自然会加速。

情绪波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紧张、焦虑,还是兴奋、恐惧,都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

此外,摄入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刺激物,也会导致心跳加速,出现“心慌”的感觉。

以上这3类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慌”通常不用担心,我们停掉引起“心慌”的因素,稍作休息就会恢复过来。

2. 5种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慌”,要警惕!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经常“心慌”可能还会涉及到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五大类: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身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的影响。

①心律失常:诸如室上性/室性期外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和ICD功能和/或编程异常,由于心跳过快、过慢和不规则导致人主观感受到心跳,引发“心慌”。

②结构性心脏病:诸如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由于心脏本身结构出了问题,需要更快或更强的心跳来满足身体供血,因此会出现“心慌”。

③心身疾病:诸如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等也有可能导致心慌,这可能与这些疾病改变了大脑的α-2肾上腺素能递质分泌有关。

④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心慌的疾病有很多,像可以直接调节心脏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需要心脏增强供血的贫血、低血压、低血糖等都可能引起“心慌”。

⑤药物作用:“心慌”也有可能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比如血管扩张剂、抗胆碱能药物、肼屈嗪可以直接影响控制心脏的神经。

了解“心慌”的常见原因,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情况,下面的这个表格可以参考进行自我对照。

“心慌”时应该怎么处理?

当“心慌”突然袭来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惊慌。“心慌”的原因多种多样,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只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1.当感觉到“心慌”时,尽量先放松自己,避免或停止可能诱发心慌的因素,比如剧烈运动、酒精、咖啡。

2.如果“心慌”经常出现,建议记录下每次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你的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一般而言,偶尔发作、每次仅有数秒钟的心悸,不需要过于担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脏病史、心悸持续时间很长、静止心率高于100次/分钟,那就需要及早去医院接受相关的心脏检查。

4.若心悸合并发生胸痛、胸闷、手臂、脖子、上背疼痛、严重呼吸困难、头晕或冒冷汗的状况,请立即就医。 

“心慌”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记录症状、寻求医疗帮助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心慌,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记住,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是应对心慌的第一步。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