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中心 王芳 赵红心
“三个95%”是追求目标
截至2023年底,全世界约有3990万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2023年,HIV新感染者人数为130万,63万人死于HIV相关疾病。
为了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联合国提出“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同时承诺:2025年前实现“三个95%”目标,即95%的HIV感染者能得到确诊,95%的确诊者能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95%的接受治疗者体内病毒得到抑制;2025年之前消除HIV母婴传播;到2025年,将每年新增的HIV感染病例控制在37万例以下,将每年艾滋病死亡病例控制在25万例以下,并消除与HIV相关的一切形式的污名化与歧视;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尚未实现这个目标。终结艾滋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治疗即预防”应深入认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终结艾滋病,我们先要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HIV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可以经性接触(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传播、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文身等)传播,以及母婴(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无论哪种传播方式,传染源的病毒载量越高,传播风险越大。病毒载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患者是否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及HIV疾病的分期。病毒得到稳定抑制的感染者没有传播HIV的风险。急性感染阶段,HIV传播风险较高,尤其是尚未发现的感染者,对于HIV传播影响很大。此外,晚期未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通常也很高,具有很高的传播风险。因而,尽可能发现HIV感染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达到“治疗即预防”的目的。
“治疗即预防”是指采用ART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从而将HIV传播风险降到最低。数项研究表明,当HIV感染者采用ART获得了持久的病毒抑制后,其传播HIV给未感染性伴侣的风险可忽略不计。多项观察性研究分析了异性恋单阳配偶,结果也表明ART能有效降低将HIV传播给未感染方的风险,表明ART作为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预防HIV感染须积极应对
HIV感染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者、性传播疾病感染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梅毒感染会增加HIV的感染风险)。
有研究显示,女性合并淋病奈瑟菌感染时,HIV感染风险的增加幅度要高于合并其他感染,如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阴道毛滴虫。由于大部分有性传播感染(STI)的女性可无症状,因此面临更高的HIV感染风险。
及早发现HIV感染并正确治疗,抑制HIV病毒,才能终结艾滋病的流行。
首先,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即使HIV感染者通过ART抑制了病毒血症,生殖器分泌液所含的病毒拷贝量不太可能具有复制能力,但仍要倡导安全性行为,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其次,不吸毒,不共用针具,对毒品坚决说不;推行无偿献血,对献血人群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消除HIV母婴传播,HIV阳性母亲在妊娠和分娩期间接受成功的ART,可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配偶和性伴侣、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子女,以及具有疑似HIV感染高危行为和(或)临床症状的就诊者,医务人员应主动提供HIV相关检测及咨询服务。
再次,对于HI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在知情同意及依从性好的前提下可提供抗病毒药物,以进行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未感染者应用暴露前预防药物可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包括口服药物及注射长效制剂。发生HIV暴露后须及早就医,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在24小时内,最晚不要超过72小时,应连续服药28天。
最后,减少性伴侣数量、男性自愿接受包皮环切术、治疗性传播感染等均是预防HIV感染的综合措施。
要终结艾滋病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HIV感染者及HIV阴性人群都应熟知HIV相关知识。全社会应关爱HIV感染者,对其一视同仁,消除感染者的病耻感,鼓励其积极治疗。这样才能最终终结HIV传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