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大考,交卷!我们下个五年“健”
消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24 16:26 阅读次数: 字体:[大 中 ]

   回望过去五年,是舟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思想在这个海岛城市深入践行。市委市政府率领万名健康卫士,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构建了优质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探索了海岛“互联网+”数字化新路和医共体建设,筑牢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墙,让海岛百姓享受到诊疗现代化、设施同质化、抢救海陆空一体化、小岛城市网络化的先进服务,缓解了长期以来因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各种海岛医疗问题。

   不以海域广阔、岛屿众多而止步,力破“看病烦”“看病难”“看病贵”的“舟山担当”与“舟山智慧”,在中国海岛卫生健康事业中,书写了独一无二的舟山故事。

   展望未来,是舟山全面推进海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舟山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满足百万舟山人对生命与健康的更高追求。

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通过健康核心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健康水平。

   五年来,舟山全面落实健康舟山2030行动,建成各类“健康细胞”7000余家,国家、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分别达到72.72%、100%;在全省率先建设控烟限酒先行市,控烟成效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三;2022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达37.0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医疗硬件环境持续改善

   2019年6月30日,市第二人民医院由定海老院区正式搬迁至新城鼓吹山路新址。新院区总面积较老院区大了6倍,总医疗场所大了3倍。空间越大,细节越多,以提升住院质量为出发点,病区走廊装有恒温水箱,每层设置一台洗衣机和烘干机,活动室比以前大了一半。优美整洁、细节用心的新院区,让患者们赞不绝口。

   不仅仅是市第二人民医院,环境越来越好,设备越来越强,是我市医疗机构体验者的共鸣。2018年,市中心血站大楼启用;2020年,舟山医院体检大楼、急诊大楼、传染病大楼投入使用;如今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紧锣密鼓,还成为全国首批“千县工程”县级医院创建单位。一年一个新变化,五年实现新跨越,这些重要项目带来的变化让市民可感可触。

   纵观全市,有一组数据,既亮出了舟山医疗卫生事业的家底,也展现了舟山医疗卫生事业的硬实力。截止到2022年底,舟山共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22家,其中医院35家,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家,村卫生室233家;全市开放床位6464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5.55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171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81人,位居全省第4。一条条阳线,蓬勃,向上。

医疗软实力不断提高

   除了硬实力建设,舟山医疗服务久久为功做好软实力支撑,让群众看病更有“医靠”。

   五年来,舟山坚持以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舟山市中医院、普陀医院等顺利通过浙江省第四周期等级医院评审,并持续强化清廉医院建设,大力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疗服务提升绝非“闭门造车”。各公立医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对外交流合作,寻求发展之路。定海区中心医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普陀医院与浙大邵逸夫医院,岱山县人民医院与浙大二院,嵊泗县与浙江医院均签订了合作协议。8月15日上午,舟山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浙大二院舟山分院正式揭牌成立,今后,海岛群众将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舟山的医疗矩阵中,公立医院推动软硬实力双提升,以各自的特色、特质与专业,坚毅地走在海岛医疗服务新格局的第一方阵,成为保障居民健康的“定海神针”。

   一批科研成果与人才脱颖而出,则是医疗事业迭代发展基石。五年来,舟山自主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20余名、培养硕士100余名,1人获评博士生导师;新增浙江省“551”人才2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名;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159篇,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群众所需所盼,便是服务发展所向。五年来,舟山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全方位关注“一老一小”,“1+N”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初步成型,确保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与医养综合服务有了强大的政策与软硬件支撑,真正实现了“老有康养”“幼有善育”。

数字赋能便捷就医

   舟山,相比内陆发达地区,医疗设施共享性与便利性较差。数字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一道机遇之窗。五年来,舟山加速数字化改革,创新方法方式,不断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普惠化、均衡化、一体化,让群众看病“少跑路”“就近跑”甚至“不用跑”。

   五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医学影像结果互认共享,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省去了患者诸多重复检查、多头检查;舟山成为全省最先实现“共享药房”全域覆盖的地区,为全市群众提供药品配送服务;率先在全省实现以市为单位全域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入驻医疗机构11家,居家护理项目拓展到9大类61个项目,年服务人次超过2000例;全市医技预约信息平台全面搭建。

托起海岛群众健康共富梦

   “过去,我每个月要到医院复诊。如果是去市里医院,坐船还得看天气。就算有船,船程要5个多小时,当天能不能看上医生还难说。”想起以前的苦日子,嵊泗县枸杞乡居民刘先生直摇头。“自从有了舟山群岛网络医院,不用出岛就能看专家。”

   舟山岛岛隔海相望,看病向来不易。尤其是偏远小岛,看病难一直是群众的“心病”。“药方”如何开?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应运而生,五年来特色应用不断升级。

   通过一条光纤、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将隔海的两家医院连接在一起,基层医院的医生与本岛大医院的专家“面对面”会诊,让小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发展至今,舟山群岛网络医院特色应用设有208个服务点、18个远程专科门诊,已有200余名副高及以上专家和16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入驻平台,累计提供各类远程医疗服务230余万人次,得到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通报表扬。

   大病有依靠,小病不出岛。舟山在全市未设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人悬水小岛建成20个健康小屋,备用常用药,提供基础体检,还配备AED自动除颤仪、便携式制氧机等现代化诊疗设备,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宣传报道。

   五年来,舟山还广借外力助提升,深化与省级医院的“山海协作”,力促优势资源下沉。合作开展以来,省级专家累计门诊服务49919人次、手术2373台、下基层海岛服务462次、开展培训带教5683次,共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60项,有效提升了县区医疗服务能力。

   舟山还通过实施上岛送医、跨岛送治等工作,让海岛群众切实感受漂洋过海的“医”份牵挂。海岛流动医院下偏远海岛,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海岛巡回医疗;我市多部门联动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急救“生命通道”,空中救援航线覆盖全市所有功能大岛,年均开展岛际紧急就医转运、随船出海急救等服务千余次。

   当直升机在医院的停机坪一次次降落,当海事在风浪中一次次劈波、当专家医护人员的身影一次次在偏远小岛出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便一次次成为生动的现实、一次次成为民众的口碑,一次次成为共富的实证。

   从海、陆再到空中,从基层提质到网络诊断,舟山筑牢健康共富梦,海岛群众一个都不能少。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三年抗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新冠疫情,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党员干部为先锋,舟山的抗疫之战打得既惊心动魄又成绩斐然。

   作为疫情防控主力军,全市近万名卫生健康工作者奋战1100多天,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以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最小代价处置多起疫情;1193名医疗队员先后支援多个省市;尽最大努力救助了“弘进”轮16名新冠感染人员;卫健人护卫下的舟山口岸,9.9万名国际船员顺利换班,书写了全国唯一没有破防的口岸奇迹。

   三年抗疫,锤炼了健康卫士队伍,应急救治能力、处置能力、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大幅提升。

   这份提升的能力,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无缝转接到助力产业复苏的服务中,为舟山经济特别是文旅产业提振提供医疗保障,各项节庆活动、体育赛事、乡村市集上,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身影处处可见。此外,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考核继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五年“赶考”交卷,舟山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织得更密、底色更亮,筑牢人民健康安全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